小丹江村处于雷公山东侧,雷山、剑河、台江、榕江四县交界处,海拔65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特产丰富。全村380户1700人。主要产业以耕种、养殖为主。小丹江交通四通八达,北通台江、剑河,东达榕江、黎平,西接雷山、凯里,道路为国家三级旅游公路,基础设施较完善。寨内群山环绕,古树参天,流水潺潺,处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周围原始森林保护良好,原生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273科,679属,139种,真菌204种,苔藓植物112种,蕨类植物249种,野生动物518种,田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再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
小丹江苗名叫“昂切”,苗语意为“沙子寨”。据苗族古歌、县志以及相关史料记载,苗族在2000多年前就到小丹江居住了。小丹江苗族是蚩尤的后裔,由于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被逐出中原,他们举族西迁,跋山涉水,跨过都柳江,经过平永河,来到雷公山脚下风光秀丽的小丹江定居下来。他们隐匿深山,伐木为屋,开山造田,躬耕山野,当时发展到九千地七万寨(苗族古歌唱的地名)的繁荣景象。由于人多住不下,一部分迁往雷山,一部分迁往台江、剑河。小丹江就是当时苗族迁徙的一个古驿站。
小丹江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苗族语言,古歌,祭祀词仍然保持原生性;古老的苗族服饰文化传承良好;村寨房屋建筑保持了苗族传统的木质结构;祭桥节、苗年节、招龙节等节日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化,稻田养鱼文化,草药酿酒文化,崇拜古树文化,敬畏山神文化,龙脉山管理文化等独具特色;苗族歌舞多姿多彩,有飞歌、情歌、劳动歌、叙事歌,板凳舞、芦笙舞、农事活动舞等;民间传说、典故神秘众多;七姊妹打岩、古记岩,龙脉山,嗓子洞、鸡冠岭、四道瀑等人文景点壮观神奇;野生动植物、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动植物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因库。
招龙节传承人有余兴华,苗族飞歌传承人有杨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