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榕江一度是千里苗疆“化内”与“化外”的交点。“苗疆六厅”的设置,使得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开始纳入“流官”统治,月亮山腹地历来是“生苗”聚居之地。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军将各少数民族中的幸存者以“小寨并大寨,数寨并一寨”的强硬措施,督其迁居后,派随军有功人员赴县内东南西北四路苗寨,对各族人民实行严格管辖。明末清初,古州厅奏设通事23人,委以土千总、土把总、土舍等武职士官衔,其中土千总7人……滚仲土千总便是当时七个土千总中的一个。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传说中的呆茂哥凭借一把鱼肚宝刀,带领苗民奋起反抗,其刀闪处人头落地。后来清军设计破了宝刀的灵气从狮子尾攻入,终将呆茂哥开辟的“三千滚仲,八百养庸,七百养乃”化为灰烬。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被迫带着心爱的芦笙背井离乡。光绪、民国前后,流散各地的人们陆续回返故里,沉寂了一百多年的芦笙重新回响在高山之巅——滚仲。
滚仲的人们能歌善舞。享誉贵州的“芦笙王”杨昌凡老人就是本村人,他制作的二十一管芦笙能吹奏出电子琴般美妙的音乐,因为做笙管的竹子(羊竹)在整个榕江只有滚仲和计摆两地才有生长,所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和芦笙舞独具特色。滚仲芦笙舞再现了滚仲苗族人民迁徙和定居后的许多生活画面,舞蹈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为世人研究滚仲这支苗族支系的历史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信息;苗族“百鸟”服饰工艺精美,已成为苗族妇女致富的生计;节日主要有六月六(粽粑节),十月苗年节等;遗留下来的“东门见城墙,南门见沧桑”的苗王城墙见证了滚仲的兴衰,蕴藏了厚重的历史文化。